新華社瞭望周刊報道(記者:周暢?曹力?白斌)
◇“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的需求傳導型政產學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保證了高校科研產出對企業真正有用,實現了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產業企業之間的主體協同、戰略協同、知識協同
◇立德樹人以教師為重心、能力培養以學生為重心、科學研究以價值為重心的評價新格局,全方位激發了各項事業的發展潛力與創新動能
“汽車工業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獨占其一。”汽車工業領域廣為流傳的這句話,折射了合肥工業大學(下稱合工大)在行業的地位。
合工大畢業生70%以上服務于高端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等國家重要行業,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應用到神舟飛船、探月工程、火星探測、長征火箭、國產大飛機等重大工程中。
不久前,合肥工業大學再次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
始創于1945年的合工大,70余年不斷踐行工業報國初心。從建校時的“工業救國”到改革開放后的“工業興國”,再到現在的“工業強國”,面對時代賦予的一輪又一輪新課題,合工大不斷更新工業報國手段和方式,為國家工業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邁向新征程,如何不斷優化學科布局,助力“大國重器”和解決國家“卡脖子”問題?又如何深化綜合改革,推進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培養“德才兼備、能力卓越,自覺服務國家的骨干與領軍人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余其俊。
堅持“四個面向”建好“雙一流”
《瞭望》:“雙一流”建設中如何將學科建設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密結合?
余其俊: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四個面向”,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人才強國戰略,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戰略機遇,瞄準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服務地方“三地一區”建設,強力推進一流學科建設,大力建設優勢特色學科,加快建設國家急需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著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基礎學科群建設,形成優勢帶動、特色凸顯、多元發展的學科建設態勢。
以管理科學與工程為核心,我們創建新興交叉學科“工程管理與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工程管理、醫療健康管理、智慧能源管理、空天系統管理等多個交叉研究方向取得重大突破。
學校成功獲批“智能互聯系統的系統工程理論及應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數據科學與智慧社會治理實驗室”入選首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試點)。在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中,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整體發展水平總體情況、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情況和成長提升程度總體情況均被評為“顯著”。
在“雙一流”建設引領下,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相關學科不斷爭先進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先進制造、重大裝備工程管理、新材料、工業互聯網、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生命健康、碳達峰碳中和等新學科領域方向的布局持續加強,8個學科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涵蓋了機械、電氣、自動化、土木、建筑、儀器、管理科學等一批優勢學科的“工程科學”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形成了“高原之上筑高峰”的學科發展態勢。
高水平的學科建設形成了一大批高水平成果,在助力“大國重器”和解決國家“卡脖子”問題上建功立業。如我校真空技術科研團隊和精度理論及應用工程中心的科研成果,為“天問一號”火星探測項目的圓滿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系統,成功應用于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端成形裝備協同控制與智能運維服務系統,突破了高端裝備部件成形關鍵難題,成功應用于神舟飛船和長征火箭。
科技成果轉化形成“合工大”模式
《瞭望》: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你們做了哪些新探索?
余其俊:在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不斷貢獻力量的同時,我們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踐行“四個服務”的重要責任和使命,主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地方發展實際需要,探索實踐產學研合作與社會服務新模式,助推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政產學研合作實踐,我們構建起以“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為特色的需求傳導型政產學研用合作“合工大”模式,校地雙方通過設立產業引導資金,對當地企業進行摸底調研,從企業提出的技術難題中總結整理出產業面臨的共性技術問題,并將需求“傳導”回學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一線。這一新模式改變了過去單個企業遇到技術難題和學校單線聯系,點對點、碎片化、無組織、無計劃的產學研合作狀態。學校科研團隊針對地方產業共性、關鍵和重大技術需求有組織地開展攻關,保證了高校科研產出對企業真正有用。
近年來,這一有組織、成規模的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實現了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產業企業多主體之間的主體協同、戰略協同、知識協同,已經在多個地區成功推廣,并與當地的產業結合拓展出各具特色的新形式,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十三五”期間,學校瞄準智能制造、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集成電路及芯片、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工業管理工程等領域,累計服務安徽企事業單位近2000家(次),與安徽省重點企業合作項目近600項。
評價改革由“數量導向”轉向“價值導向”
《瞭望》:引導大學高質量發展,評價改革“破五唯”是重要抓手,你們抓出了哪些亮點?
余其俊: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人,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師人才隊伍,既是基礎,更是關鍵。
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全面深化綜合考核評價改革,破除“五唯”定式,提出并深入踐行教育評價改革方案,形成了立德樹人以教師為重心、能力培養以學生為重心、科學研究以價值為重心的新評價體系,全方位激發各項事業的發展潛力與創新動能。
我們通過有計劃、分步驟、成體系的改革,構建起由“數量導向”向“價值導向”轉變的新評價體系,建立了涵蓋教師入職、晉升、聘任和獎懲全過程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實行按崗聘用、按貢獻取酬,不唯“帽子”設置崗位、不以“帽子”區分教師隊伍,嚴格實績考核管理,打破了過去一頂“帽子”包打天下的格局。
學校設立了面向高端人才的“斛兵學者”系列崗位,不管是否有國家級人才的“帽子”,均可申報。
在崗位申報評審中,學校按照創新質量和貢獻的導向對申報人進行學術評價,同時對師德師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在引進教師時,學校面向有發展潛力青年人才設立“黃山學者”特聘教授、優秀青年和學術骨干三類崗位,實行學術水平與成長潛力評估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堅決破除“五唯”定式,讓真正潛心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
在職稱評審中,學校實施代表作評價制度,成果涵蓋了高水平論文或專著、規劃教材、教學科研獎勵、有價值的發明專利等多種形式,評審過程更加注重標志性成果的價值、質量、貢獻、影響,徹底扭轉了唯論文的職稱評審導向。
在科研考核中,我們摒棄過去常用的數論文、數項目、數獎勵,再將數量做“簡單加法”作為考核和獎勵的唯一依據的數量導向模式,而是將成果的影響和價值作為最主要的考核因素,從多個維度考察對團隊和集體的貢獻,不撒胡椒面,按貢獻獎勵。
通過這一體系化的教育評價改革,我們將思想和力量更好地匯聚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學科發展整體目標上來,為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真正胸懷大局,緊盯國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技術以及產業實際需要,凝心聚力培養高水平創新性人才,精耕細作產出高水平原創性科研成果提供了堅強保障。
把好立德樹人總開關
《瞭望》:如何更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余其俊: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立足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成長需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我們明確了“德才兼備、能力卓越,自覺服務國家的骨干與領軍人才”的人才培養總目標,通過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深化課程思政建設,落實“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人才培養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斷強化,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培養特色持續彰顯。
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過程管理為抓手、以持續改進為動力”的教育理念,構建并持續優化“立德樹人、能力導向和創新創業”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集成體系,將立德樹人的內涵融入各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設之中,在所有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中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從源頭上把好立德樹人總開關。
學校形成了“培養目標—培養過程—持續改進”的可預期、可檢測、可控制的閉環教學體系,通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教學和實時評測模式,推動持續改進,引導學生主動融入到體驗知識、感悟知識、運用知識和創新實踐這一過程,進而更好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同時,我們全面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將其作為畢業要求,持續推動第二課堂體系化、系統化、規范化建設,不斷凸顯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統籌推動大學生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一體化改革,形成了“兩個課堂”深度融合,“兩張成績單”相得益彰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育人新體系,讓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通過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體系設計,價值塑造、創新實踐、技能拓展、素質養成與知識傳授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全面形成,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和社會各界好評,學校各項辦學指標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為學校更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打牢了基礎。
原載于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2022年3月21日
原文鏈接: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669485?channel=weixi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