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脈綿延不斷,呈現出獨具特色、深富內涵的文化形態,彰顯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下,中華文化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在傳承、求變、創新、重構中持續為中華民族共享精神家園提供著豐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根本要求,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進方向。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體現出我們這個民族、國家和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理念的高度自信、充分認同和積極踐行,是支撐我們一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走過漫長歲月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故而“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亦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也在一系列講話中多次明確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華傳統文化遺產,整體來說是積極的、正面的,是我們“不忘本來”的精神之魂,也是我們“開辟未來”的動力之源。
浩如煙海的中國典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核心構成,始自上古,下至明清,涵攝經史子集、佛學道經、地志天文、制法用兵、陰陽占卜、農工醫技等各門各派,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衍,形成了橫縱向鉸接融合的物態文化、心態文化和行為文化,飽含著最根本的中華民族精神基因。“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老子》《易經》《韓非子》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興國安邦的政治理想;《論語》《中庸》體現了睿智通達的處世態度;《大學》《顏氏家訓》闡明了長存不衰的齊家智略;《禮記》《詩經》蘊含了惠及后世的育才智慧;《孟子》《莊子》提出了以時而發、萬物平等的生態文明思想……典籍中的哲理光輝、治國術謀、文化事象、生活技略和逸聞佳話構成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歷久彌新,代代傳揚。對中國典籍探幽抉微,不僅有助于深度發掘中華民族的歷史血脈聯結,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也有助于促成傳統文化的新時代集成創新,提升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
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出發,推進中國典籍傳播,首先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把這一科學思想指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激發典籍思想的生機與活力,能夠幫助我們從頂層設計層面把握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推進典籍的研究、外譯與傳播,在重讀經典、重釋經典、重構經典的新途上守護好中華文化寶藏,傳承好中華民族精神,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助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的文化發展目標。
其次,要重視對中國典籍這一特有文明架構的體系化研究,為國際化敘事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不僅要對典籍文化中的概念、術語以及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核心文化符號和標識進行追溯,對其思想發展脈絡、形成機制和歷史演進過程予以梳理,還要從文明探源與文明架構的高度,深度挖掘蘊藏于史傳之作、諸子之作、技藝之作的原創貢獻、社會價值和科學內涵。開展從源頭到發展、從守正到創新、從綜觀到領域、從考證到闡釋、從宣介到共享等不同維度下的研究,不斷探索典籍研究的新路徑與新方法,拓寬典籍研究的時空范疇和覆蓋領域,豐富典籍研究的理論視野和知識結構,為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提供堅實的學理基礎。
再者,要關注對中國典籍傳統內涵的新時代集成創新,實現傳統與當代、本土與全球的文化交融。中國典籍雖為先賢哲人智慧凝結,但作為文明傳承的介質載體,總是與時代情勢和家國需求緊密聯動。中華文化優質基因也在于其與時代相順應、與社會相協調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巨大傳播潛能。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舉措之一就在于立足當下社會文化生產實踐,賡續典籍思想精髓,挖掘久被遮蔽的內在意蘊,激活徇時而生的文化活力,架構傳統表達與現實語境的相通之處,擢升典籍傳統的新時代研究動能,實現以史為鑒、古為今用。“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最后,要著眼于國際文明交流互鑒,建構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中國典籍敘事傳播路徑。一方面,要完善對文本轉化和意義再生產的典籍敘事嘗試,建立與西方文明平等對話的敘事模式和傳播渠道;另一方面,要著力表征中國式現代化的典籍文化生發,用更具大眾傳播效應的編碼方式和敘事策略進行傳統文化的穿越式對話、沉浸式對話和共情式對話,提高異語傳通的認可度與接受度。中國典籍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敘事認同的重要文化資源,應當以獨特的敘事意蘊和敘事風格展示其經典傳承之魅力,發揮其文化敘事共同體的建構功能和國際文化交往的傳播功能,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宏大敘事提供新的樣板。
總之,黨的二十大為中華文化的守正創新、兼收并蓄和繼往開來提供了思想指引,為中華文明的新時代闡發、重構與傳播提供了實踐方略。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中國典籍傳播的核心要義就在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弘揚傳統文化精髓,析取時代價值理念,創新文化傳播策略,推動中西文明互鑒,“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以自信不疑的情懷展示自我,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完善自我,以卓爾不群的格局成就自我。(作者系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肖薇)
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3年5月24日
原載鏈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5/t20230524_56402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