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涉外干部隊伍法治能力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涉外法治工作隊伍。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切實提升涉外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指示精神,準確把握實踐要求,為培養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貢獻力量。
厚植德法兼修、家國天下的情懷。涉外法治工作隊伍既要具備良好的涉外法律素養,又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具備強烈的家國情懷。要努力引導涉外法治人才把握相關法律、法治、法理的基本概念和精義,養成法律思維、法治思維、法理思維,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要將法治人才培養成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堅定信仰者、堅決實踐者、堅強捍衛者,永葆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同時,必須立足中國實際,將強烈的家國情懷作為法治人才的基本要求,堅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的人才培養導向。
強化放眼世界、立己達人的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涉外法治工作是黨和國家對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外法治工作隊伍要具全球視野,關注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要胸懷天下,拓展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要進一步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有機銜接好國內國際兩類規則,推動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同時又要積極深化法治文明交流互鑒,大力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既注重推動中華法系更好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法治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又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提升彌合分歧、化解爭端的能力。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形象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于用法治手段開展斗爭、彌合分歧、化解紛爭。涉外工作涉及國際條約的簽訂、國際爭端的解決、跨國法律事務的協調和處理等方面。做好這類工作,涉外法治工作隊伍需要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責任心,積極履行職責,維護國家權益。涉外法治工作者除了具備扎實的法律功底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的活動,強化與國際各方的溝通協調,推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法治合作和交流,積極彌合分歧、化解爭端,促進國際合作和互信。
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涉外法治人才要積極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體現了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中國智慧,旨在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墻而不筑墻、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始終從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出發,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反對單邊主義,踐行多邊主義,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以實際行動共同推動構建公平正義的全球治理體系。
具備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的才華。涉外法治人才在國際事務交涉過程中要充分注重表達方式創新,用國際上聽得懂、傳得開的專業話語,堅持“中國話”和“世界語”相統一,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升中國法治的國際認知度和穿透力,形成中國特色、融通中外的涉外法治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彰顯我國法治大國、文明大國形象。涉外法治工作隊伍要善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以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傳播開來,持續推動中國法治文明和世界法治文明的對話交流與互鑒。
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涉外法治人才是推進涉外法治建設的基礎和根本,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人才已成為化解問題的關鍵因素。法治在穩定國際秩序、規范國際關系、塑造國際規則、協調國際治理方面的作用愈發凸顯,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涉外法治人才。加快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時代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涉外法治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地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黨委、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參與,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形成以實踐為導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進而共同推動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研究基地吳椒軍 王婷婷)
原載于《安徽日報》思想周刊 2023年12月5日06版
原載鏈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312/05/node_06.html#c1006952